之前由於工作的關係
時常需要去研究兒童醫療.親子教育相關議題
每回採訪回來寫稿時總是感觸良多
看到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性格的小孩
感覺也看到這些未來主人翁每個自我在將來社會上可能形成什麼樣的個體
大家都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少子化現象使每個孩子無形中都成了家中寶貝
家庭教育的使命及方式與過去大相逕庭

前天聽到聶雲分享他的育兒觀:
"快樂的來源來自於慾望被滿足
現代的孩子慾望還來不及開發
就已經被滿足了"
想起最近在閱讀的"慢活教育"提到一堆畢其一生心力貢獻給孩子的家長
不論是直昇機父母.怪獸家長.或是教育媽媽只知道以最寵溺.監視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
然後鎮日為孩子忙得焦頭爛額
這樣看似扭曲教育觀的行徑卻充斥在社會上許多家庭裡
很少有父母真的關心孩子需要什麼
而是不斷給孩子他們認為孩子"所需要的"
盡而設法駕馭那些圍繞著孩子的焦慮
為孩子舖好每條道路
這樣的方式或許真的能讓孩子成為父母心中所塑造出的模子
但大家都忘了
那終究是模子
沒有自我...

我想
當家長的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小孩與父母的定義
試著放手讓他們做自己的主人
選擇他們想走的路
使他們在從容中掌握自己的人生
別再用我們心中的尺度去衡量他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Yo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