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林芝安  出處:康健 第124期 2009/03/01 出刊

 

依據牙齒生長過程,口腔中第一顆恆牙,大多是第一大臼齒,通常在6歲左右開始萌發,卻往往被父母誤以為是乳牙,還會換牙,就忽略了清潔保養。偏偏大臼齒咬合面經常有凹陷與細溝,很容易塞住食物殘渣,也不易刷乾淨,導致蛀牙。
advertisment

 「麻雀變鳳凰」電影中,女主角茱麗亞羅伯茲的隨身提包中,隨時放著一小盒牙線,以「便約會用餐後能躲到洗手間潔牙補妝,再出來時又能微笑露出一口珍珠牙。

 反觀台灣,提到口腔保健,最常聽到的回答是:「我有刷牙啊。」再問一天幾次:「早晚各一次。」
 這樣就足夠了嗎?不妨對著鏡子張嘴,數數自己有多少顆不健康的牙齒。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12~65歲國人只有56.6%仍擁有一口完整好牙,其他的人曾經裝過假牙(含活動以及固定假牙)、植牙或缺牙,平均缺牙3.5顆;65歲以上平均缺牙14.8顆。整體來說,12歲以上國人平均缺牙5.6顆。

 如果跟日本相比,台灣的大學生因蛀牙問題嚴重必須拔一顆以上臼齒的比率高達兩成,「是日本的13倍,」台灣口腔衛生學會理事長張進順大聲宣布。

台灣孩童口腔健康亞洲倒數

 兒童的情況更糟。國健局統計,4~5歲幼童齲齒率72.59%,5~6歲73.65%,也就是幼稚園孩童每10個人當中就有7.3個人蛀牙。12歲學童平均每人齲齒指數(DMFT)多達2.58顆(指蛀牙、填補牙與齲齒被拔除的牙齒總數),位居亞洲末端,比尼泊爾還不如,「落後全球70%的國家,只比土耳其、斯洛伐克好一些,」張進順加重語氣。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目標,世界各國5歲兒童90%以上沒有齲齒(也就是10人當中只能有不到1人蛀牙),12歲兒童平均齲齒指數在2以下。看起來,台灣如果要跟上國際腳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兒童牙科醫師表示,幼兒時期滿口蛀牙,口腔內條件不好(例如蛀牙菌量多),開始長恆齒時蛀牙機率更高;蛀牙多也會影響食物咀嚼,不利於正在生長發育的小孩子、如果門牙蛀光了,擔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而不敢張嘴大笑;同時也會引起發音、語言學習等問題。
 更嚴重的是,乳牙全部換完之前,如果蛀洞沒有處理好,尤其是後牙間隙的蛀洞,後面的牙齒會往前長,把原本等著長恆齒的空間給佔據了,等到將來該長恆齒時,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萌發,只好往旁邊擠,長得東倒西歪,只好找齒顎矯正科醫師求救,做全口牙齒矯正。

 不論蛀牙或牙周病,一旦牙齒需要修補,即使修好了,「再也不可能跟原來健康的牙齒一樣強壯,」美國牙科醫學會顧問哈姆斯(K. Harms)強調。


只有刷牙絕對不夠
到底問題出在哪,從小孩、青壯年到老人,國人牙齒糟成一團?

 牙齒不好,通常第一個想到的理由就是刷牙不夠。的確,國健局調查發現,每次吃完點心只有1.4%的人會去刷牙,中餐飯後僅10%,晚餐只有4.7%,很多人自忖,反正睡覺前再刷就好了。口腔內細菌繁殖的速度比我們吃飯還快。蛀牙是因為長期食物殘渣累積,不斷?養細菌生長,細菌分解食物之後產生酸,研究顯示,酸鹼值5.5以下的食物在口腔停留5~10分鐘就開始發酵,產生酸化作用之後會侵蝕琺瑯質,造成鈣離子流失,牙齒脫鈣後逐漸形成蛀牙;而牙菌斑長期堆積,久而久之牙齒周圍骨骼逐漸流失、牙齦萎縮,形成牙周病。

 許多已為人父母的五、六年級生,仔細回想從小接受教育過程中,學校與家長似乎沒有詳細說清楚,該如何徹底清潔口腔,除了刷牙還要使用牙線,才能清除牙菌斑等等。

 目前的國小教育內,也少有完整的口腔保健課程,「有些老師認為教刷牙是父母的事,不是老師該負責的,」某位台北縣家長說,她女兒念小學時幸運遇到充滿熱忱的年輕女老師,經常提醒小朋友刷牙,讓女兒能維持一口好牙,她兒子就比較吃虧了,因為遇到一位「不重視口腔保健的老師,從來沒教。」

 長期在中部地區推動校園口腔保健、擔任國小校長遴選委員的家長代表沈茂根醫師觀察,如果校長重視,較能影響老師在校園推動口腔保健工作。
 以校園為基礎推動口腔保健,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最能有效且全面預防兒童齲齒。

 

把握關鍵時刻,有效預防蛀牙
從公衛角度來看,加強校園口腔保健教育的確可避免因父母缺乏相關知識而導致兒童齲齒。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兒童口腔健康也較差。在台灣也有類似狀況,都會區的父母較重視小孩飲食與口腔保健,前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牙科主任黃左琪觀察。

小學一年級,多數學童已經長出第一顆恆牙了,「不管以前牙齒多麼不好,這是小孩人生第二次機會,更應加強防齲,」經常深入校園,對老師、校護、義工媽媽們口腔衛生教育演講的署立雙和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黃慧瑜提醒。

 依據牙齒生長過程,口腔中第一顆恆牙,大多是第一大臼齒,通常在6歲左右開始萌發,卻往往被父母誤以為是乳牙,還會換牙,就忽略了清潔保養。偏偏大臼齒咬合面經常有凹陷與細溝,很容易塞住食物殘渣,也不易刷乾淨,導致蛀牙。兒童牙醫師們建議,應該使用窩隙封填劑(sealant)將凹陷處封起來,對預防蛀牙相當有幫助。

 通常,一顆牙齒長出來,前3年最容易蛀牙(因為還沒完全成熟),所以要把握6歲關鍵期,讓窩隙封填劑在牙齒細溝上至少保護3~4年,度過蛀牙危險期。等到9歲時,琺瑯質會逐漸成熟化、再礦化,也就是口腔內唾液會將流失的礦物質再沉積回到牙齒表面。再礦化能力愈佳、礦物質含量高,牙齒結構愈堅實,愈不易蛀牙,兒童牙科專科醫師黃左琪解釋。

 也因此,如果要有一口好牙,除了增加刷牙次數、使用牙線,還須在關鍵時刻給予正確防齲措施。一套完整的防齲策略除了使用窩隙封填劑,還包括在最容易蛀牙的牙齒縫內塗氟。

 「牙齒萌發出來半年內,就要塗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主任陳立愷大聲疾呼,尤其要把握3、6、9、12歲的關鍵時刻。

 因為3歲時,乳牙全部長出來;6歲,長出第一大臼齒,也是最早長出來的恆牙;9歲時,乳齒與恆齒處於混合期;到了12歲,恆牙幾乎全部長完。

塗氟材料包括了氟膠與氟漆,氟膠的流動性高,容易被沖刷掉;氟漆因為黏附性高,可以在牙齒上停留的時間較長,「效果比氟膠好,」黃慧瑜認為。

 塗氟時,氟離子被釋放出來,在口腔中與琺瑯質表面上的鈣結合成比較堅固的晶體,形成保護膜,較能耐酸,避免琺瑯質被酸化造成蛀牙。

 「適當使用氟化物,不論在學理或臨床上都證實能降低齲齒率,」陳立愷指出。

 在日本,各鄉鎮衛生所提供一對一的幼兒牙齒保健服務,派公衛護士到家中教新生媽媽如何幫寶寶刷牙,例行健康檢查時會使用牙菌斑顯示劑,一顆顆測,檢查哪個死角被忽略了,必須加強潔牙。寶寶3歲時要去打疫苗,這時護士會順便做牙齒塗氟,也因此,早在1999年,日本東京的3歲兒童每人平均蛀牙率僅僅0.65顆。

 原本兒童齲齒率高於台灣的韓國,從2000年開始,將溝隙封填劑納入兒童口腔保健政策內,連續實施四年,齲齒率降低一半以上,同時配合含氟漱口水,口年內齲齒率降了20%。也因此2006年,12歲學童平均每人齲齒指數從3.3降至2.2,比台灣(2.58)還少。

 要減少0.1個齲齒指數,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做到,」張進順說。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牙科研究學會(IADR)與國際牙醫聯盟(FDI)連袂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藉氟保齒全球審議會」,呼籲世界各國適當使用氟,以確保牙齒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Yo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