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記者張雅雯/報導】

小姐日前產下一女,首度當媽的她,每天都花很長的時間抱小孩,最近她發現大拇指一用力,靠近手腕部分就劇烈疼痛,使得她抱孩子、擠奶都備感吃力,原本她以為忍耐、睡一覺就好,沒想到最近腫痛處浮現突起物,嚇得她趕緊就醫,才知道自己得了「媽媽手」。

 

振興醫院骨科醫師溫哲昇表示,「媽媽手」是一種約定成俗的疾病名稱,當靠橈側的兩條肌腱被使用過度,便會導致手腕橈側接近大拇指底部疼痛,造成大拇指無法正常使力與活動,這種大拇指外展肌發炎症狀,特別好發於媽媽身上,臨床上,「媽媽手」的患者多半都有長時間抱小孩的習慣。

 

如果出現不適感,及時冰敷、休息,症狀多半可緩解,不過溫哲昇表示,也有患者過度硬撐,使得肌腱上膜壓迫到外展肌,在增生、硬化後會在痛處隆起一突起物,甚至有不少患者誤認為肌腱瘤或骨刺,這時得使用消炎藥、甚至局部少量注射類固醇,並穿戴護具,少數人腫塊仍無法消除,就需要進行手術,把壓迫的那片膜挖個小洞打開。

 

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組長簡文仁表示,不少患者是新手媽媽,除了因為懷孕後期,媽媽們體內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以利軟組織鬆弛,所以全身筋骨關節都比較放鬆無力,她們從腋下抱起小嬰兒或擠奶時,多會撐開大拇指用力,如果姿勢持續過久,加上因為緊張而格外緊繃,特別容易產生肌腱炎。

 

「媽媽手」可以透過自行休息就復原,不過如果使力的習慣不正確,也很容易復發,溫哲昇指出,有不少50歲以上的阿嬤因為「媽媽手」就醫,她們雖然對抱小孩有經驗,但是體力無法負荷,因此使力時,得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勉強」。

 

猛敲鍵盤 也會病上身

 

「媽媽手」不是媽媽的專利,振興醫院骨科醫師溫哲昇表示,雖然不少求診者都是女性,不過,有部份的患者是因為職業需求,長時間使用拇指進行壓、扣動作而產生同樣症狀。

 

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組長簡文仁笑說,過去常見到負責數鈔票的行員來就醫,「因為一疊鈔票攤開在手,都得靠大拇指來用力扣住,反覆進行同樣動作。」不過,這個現象在數鈔機普遍使用之後,已經不常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重度電腦使用者,因為打電腦時間太久,有人就醫治療時,一動就痛得眼淚直流,這類患者就需要配合服用消炎藥。

 

復健治療 有多種選擇

 

「媽媽手」多半採取保守治療,急性期可以冷敷消炎、消腫,配合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重複使用拇指的動作,必要時遵照醫囑服藥,如果必須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可以穿戴護具避免二度傷害。

 

「媽媽手」不是大病,痛起來卻讓人什麼事都做不下去,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組長簡文仁建議,平時就該透過簡單的手部運動,讓肌肉放鬆,以免因過度使力造成肌腱發炎。

 

簡文仁提供兩種運動方式:一是漸進式張開五隻手指頭,指頭之間也撐到最開,之後稍微停頓再慢慢縮回,他表示,透過極度的伸展,從中體會放鬆;二是握拳,用四指頭把大拇指包起來,手腕再慢慢往小指方向彎曲,可以對大拇指根部達到拉筋的效果。

 

限制手腕動作常用的護具除了護腕外,簡文仁指出還可以使用副木,進一步連大拇指底部都加以保護,並且提供支撐力,即使還是得用拇指出力,也比較不吃力。

 

此外,在復健科也有電療、蠟療、肌肉訓練等物理治療措施,可以增加血液循環,降低發炎反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Yo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